新闻资讯News consult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国家中医药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专题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家中医药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专题发布会(文字实录)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点击:14次 时间:2025-05-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5年5月15日(周四)下午15:00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专题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中医药专家出席,介绍食养药膳在中医药健康促进方面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 欧阳波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第五场,主题为“饮食中的中医养生”,向大家介绍食养药膳在中医药健康促进方面开展的工作。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蒋健女士、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女士。

  首先,由我来介绍有关情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养为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记载,深刻阐明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也奠定了中医食养药膳的理论基础。中医食养药膳将中医学与烹调经验相结合,“寓医于食”,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康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主动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中医食养药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重视支持食养药膳相关工作。一方面,把食养药膳纳入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之中。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文件中,均对药膳、传统食疗等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同时将食养药膳纳入各类方案、指南进行推广运用,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的400余个中医诊疗方案、50多个中医护理方案、20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中均包含有饮食调护内容,并在全国推广使用,饮食调养内容已融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发挥食养药膳在健康促进、慢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为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提供中医饮食调养指导等服务。今年,我们启动实施了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明确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膳服务。许多中医医院结合专科优势探索提供形式多样的药膳服务,不仅在日常诊疗中辨证施膳,为患者提供膳食营养指导,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药膳坊、食养厨房等推广药膳。在今年的“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中,设置了中医药文化体验区,提供食养药膳品鉴等体验项目,同时还通过《中国中医药大会》《本草流芳》《漫话中医》等中医药主题节目、科普专栏推广食养药膳,让广大群众能够方便学习掌握传统食养药膳知识和应用技能,并用以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

  此外,持续加强食养药膳标准化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膳研究会发布了《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春季节气养生药膳指南》等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支持建设4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推动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学科团队建设发展。支持有关单位举办与食养药膳有关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推进中医食养相关知识技能推广和人员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加强食养药膳有关科普宣传和推广应用。一方面,将在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中增加中医专家介绍药膳知识环节,专题宣传推广家庭常用药膳养生手册和至少50种药食同源物质,支持各地将食养药膳知识科普宣传融入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中。另一方面,将指导中医医院加强营养科、治未病科设置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家庭医生提供个性化膳食指导服务。鼓励相关社会组织面向家庭健康指导员、药膳制作师、养老机构及家政服务人员等,开展针对性食养药膳知识技能培训。此外,还将支持有关地方持续高质量开展食养药膳大赛等活动,打造一批食养药膳品牌。组织开展食养药膳相关科研和标准化建设,推动食养药膳从经验烹饪向标准化转型。

  我的介绍就先到这儿。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随着中医养生理念的普及,餐饮和传统中医药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药膳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想请问药膳在中医养生中如何体现治未病的理念?谢谢。

  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 蒋健

  谢谢你的提问。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中药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中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制作而成的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特色膳食。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药膳是药材与食材合理搭配而做成的美食,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制作而成的对身体有调理作用的饮食。中医药膳源于“食药两用”,“蕴医于食,寓养于膳”,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可御病强身,又可协同医疗,成为大众养生保健、主动健康的有效方法。

  因此,中医药膳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健康管理层面,通过饮食调理发挥养生防病的作用,可以夯实全民健康基础;在文化传承方面,深度融合中华传统医学智慧与饮食文化精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在产业发展维度,加速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国际合作领域,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正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更安全、更合理、更健康”迈进,人们期待食物摄入更加精准、健康状态进一步改善。中医药膳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治未病”养生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其一,药膳在“未病先防”中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养护身体正气,实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筑牢健康防线;其二,药膳在“既病防变”中发挥作用,当人体已经出现一些不适或疾病初起时,可以通过药膳进行早期干预。在病情进展中,也可以遵循疾病传变规律在治疗中发挥协同或辅助作用;其三,在“瘥后防复”、恢复健康时,通过药膳调养可以达到稳固疗效,重建机体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药膳在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三因制宜、阴阳平衡、调理五脏、顾护脾胃、五味协调等原则。尤其是三因制宜,中医十分重视个体和时空的差异性,强调应当根据时令气候、地域特点以及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态等不同相应配制膳食。此外,中医药膳要把握辨证施膳,关注同病异膳、异病同膳的问题,并应特别注意相关的施用禁忌。

  据公开报道,目前中国药膳产业连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药膳有望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寓养于膳”的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入挖掘药膳食材的健康密码,传统药膳养生智慧也将突破地域与文化的界限,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共享的健康财富。

  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促进健康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引下,药膳与“治未病”的融合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未来的药膳不仅是一碗暖心的汤羹、一碟养生的菜肴,更将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重要力量,“治未病”的理念将从传统智慧升华为新时代的健康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事业中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请问针对不同的节气,食养药膳选择有什么不同吗?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谢谢你,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我们通过日常的饮食来预防治疗疾病,或者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这是中医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食疗,我们讲究要三因制宜,需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计划,我们知道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变化,人体在节气变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的或者不适应性的反应。

  以目前来看,现在已经到了立夏节气的第十天,七天以后就到了端午节前后的小满节气,这个节气我们民间叫“五月毒”,也叫做“龙舟雨”,气温很高,雨水很多,湿气很重,南北地域差异也非常重。我们在南方地区湿热偏重,由于很热,所以出很多很多的汗,人体的阳气就外泄。外界里面的湿邪就容易侵蚀到人体,引起各种的湿疹、疮疖,以及一系列胃肠道的不适,如胃口不好、肚子胀、大便不成形等等,这时候清热化湿为主,我们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做成的药膳,比如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煮的瘦肉汤,或者用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的排骨汤等等药膳。

  北方地区这时候的气温慢慢地往上涨了,雨水也增加了,但是早晚温差特别大,湿热慢慢地起来,这个时候往往夹风夹寒,所以除了胃肠道问题以外,这时候北方地区很多人会出现鼻子痒、皮肤痒、眼睛痒等过敏症状,这时候除了祛湿、祛热之外,同时要兼顾补气健脾,在上面的基础上,北方会加一些党参、西洋参、太子参、五指毛桃、赤小豆,如五指毛桃或者党参、瘦肉煮的汤。

  天气再热一点,进入三伏天以后,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特别多了,这个时候高温高湿,暑、湿、热并重,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苦瓜、冬瓜、西瓜、绿豆,加大化暑湿的药物,健脾的力度,再给予一些荷叶、莲子心、灯芯花、淡竹叶这些清心除烦的药物在里面,它就会对三伏天的天气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如果你平时脾胃很虚弱的、脾胃不太好的,就注意不要长期吃,吃一两次就可以了。

  其他季节,比如说秋季的气候干燥,大家都会懂得,吃雪梨、石榴、蜂蜜等滋阴润燥的。冬季很寒冷,我们吃什么?当归、艾叶、羊肉汤来温阳祛寒。春季的时候,春潮来袭,就是从严寒慢慢地往温暖潮湿过渡,这种节气就吃生姜、藿香、紫苏叶、艾叶、佛手,以“疏肝健脾化湿”为原则。

  谢谢。

  中国医药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现在大家都很清楚的了解到冬病夏治的中医理念,但是我想了解,除了三伏天穴位疗法之外,在中医膳食调养方面还有什么建议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王宜

  谢谢你,你提的话题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冬病夏治。其实冬病夏治就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效显著疗法。大家的关注,其实“冬病”就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中病情会加重的,病情会在变化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还有类风湿性的关节炎,同时还有老年畏寒,以及中医所讲的脾胃虚寒的疾病。“夏治”就是指夏季这些疾病有所缓慢的时候,趁其缓慢之机我们辨证施治,这样可以预防冬病的旧病复发,同时也减轻了疾病的症状。

  所以大家特别熟知的,常说“春夏养阳”“长夏胜冬”,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性。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的相应,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也常言讲,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经脉气血运行充盈,而毛孔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同时驱赶体内的寒气,调整阴阳,从而可以达到减轻冬季病症的发病频率,或者是彻底地根治疾病的疗效。

  为此,我们中医膳养,大家熟悉的常说的食养、食疗、药膳的施膳原则,强调“食助药力,药助食威”,体现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的理念。通过“冬病夏治”辨证施膳,可以调养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大家熟知的是三伏天,您可曾听说过“伏羊节”?伏羊节是流行于苏北、皖北、鲁南淮海地区的传统民俗,起源于彭祖文化,它于每年的农历初伏之日开始,到末伏结束,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据说,彭祖非常善于养生,也懂烹饪,所以他以羊肉为养生,滋养身体。在古代,人们认为夏季阳气旺盛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华,此时吃羊肉可以选择相应的热性食物,能够以热制热,能够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排湿,可以达到常讲的养生保健的目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饮食上我想提几点大家值得关注的:

  一是要关注温热性的食物,天气炎热,夏季气温高,但是人体的阳气浮于外,内里又相对虚寒,可以适当地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我们常说的羊肉、桂圆、韭菜、生姜等,可以温补阳气。

  二是注重健脾利湿。夏季暑热,易伤脾胃,宜食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白扁豆、红豆,目的是要维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三是要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因为天气热、出汗多,易导致水分的丢失和电解质平衡的消耗,应多饮水,更主要的多选择一些水分充足的、维生素丰富的果蔬类食品。

  四是因人而异,辨体质施膳,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调养方式。

  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素,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中医食养药膳源远流长,能否介绍一下中医食养药膳的发展历史?谢谢。

  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 蒋健

  谢谢这位记者。你的提问确实非常有意义。中医药膳及其文化发源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食养食疗实践,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确实是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中的“避”和“就”、殷商伊尹《汤液经》记录烹调制药疗疾,到周代《周礼·天官》中记载的“食医”位列疾医、疡医、兽医四医之首、再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历代中医药典籍中,都有大量关于药膳“食养”“食疗”“食治”的单方、专篇、专著。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篇,论及“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里包含了“饮食调养”与“饮食治疗”的内容,还明确把食疗作为医治疾病的首选。足以看出药膳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调养身体与治疗疾病的重要地位,在历代医家和百姓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得以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成为一门学术、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

  从典籍中的理论构建到几千年的实践创新,中医药膳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断。步入现代社会,中医药膳既坚守传统内核,又积极拥抱现代营养学、食品科学,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国际化传播中不断焕发新生,实现了从古老养生智慧到现代健康产业的转变,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健康和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膳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和举措,为药膳事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省级中医药膳学术团体获批成立,很多地区还将中医药膳纳入区域产业规划和乡村振兴项目,积极主动与中国药膳研究会深化协同联动,构建多方合作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各地政府、医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还纷纷利用自身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药膳事业产业的创新发展。例如:浙江自2019年起,创新发布“浙江省十大药膳”;广西通过举办药膳大赛打造“桂药膳”品牌;贵州开展中医药膳(饮)研究推广基地建设;亳州依托药都资源优势,建成沉浸式体验的“养生会客厅”;商南县将特色农产品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织密药膳产业网;广东省中医院推出食养药膳服务,通过互联网医院一站式配送到家;北京同仁堂开设“知嘛健康”、粹和餐厅等网红健康餐饮赛道……这些有益探索,既是对中医药膳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诠释,更是行业迈向新征程的坚实基础。

  接下来,中国药膳研究会将努力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持续践行社会责任。特别是要加大科研组织力度,开发出更多安全有效的药膳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倡导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为规范食养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推动跨界融合与产业链整合,打通上下游链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让药膳养生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们也诚心希望与各界同仁朋友一道,共同推动药膳从“传统养生方式”向“现代化健康解决方案”升级,让中医药智慧惠及全民美好生活,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健康根基。

  谢谢大家。

  健康时报记者

  您刚刚也讲了关于药膳对于各种人群的好处,想问一下对于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药膳的选择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谢谢。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知道,不同年龄的人群脏腑气血的盛衰情况不一样,尤其是你刚才提到的儿童、孕产妇、老人家这三种人群,食养方面我们更加要注意“因人施膳”。

  我们知道,儿童的体质特点为“肺常不足、脾虚、心肝有余”,儿童的肺气不足,经常会出现反复感冒、鼻炎、哮喘这些症状,我们可以用五指毛桃、太子参、党参等补益肺气,如五指毛桃、太子参煮汤,或者太子参煮牛肉汤。夏季的时候大家都很热,喜欢开很冷的空调,或者是吃很寒凉的东西,这时候就会造成“人造风寒”,这时候我们可以用生姜、紫苏叶、葱白来煮水做代茶饮。脾胃虚容易出现胃口不好、积食、肚子胀,我们可以用山药、麦芽、山楂这些健脾益气的东西。有些小孩吃了太多肉的时候,就可以提前煮一些麦芽山楂饮给他喝,消食、健脾,防止他积食。

  夏天有时候吃很多冰冷的东西、饮料,就会出现拉肚子、肚子不舒服等等,我们可以用陈皮、生姜煮水来温中祛寒。心火肝火很旺,小孩儿就会出现烦燥、情绪不好、睡觉不安,尤其是季节变化的时候,这时候就更容易,所以我们可以用麦芽等来平肝疏肝,搭配灯芯花、莲子心等煮水煮汤喝。

  孕妇的气血要供应给胎儿的生长发育,气血就相对偏弱,所以很容易出现心烦不舒服、疲倦、乏力、怕冷、出汗多、健忘,我们可以用党参、桑椹、龙眼肉做成的药膳来补气血。我们知道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补好脾胃很重要,可以多用砂仁、白术、陈皮来煮汤,不仅仅可以健脾补气,还可以有助于安胎。产妇在月子期间可以用益母草、当归、桃仁等来促进恶露的排出,同时可以用黄酒、米酒、猪脚姜来驱寒养血。

  老年人的脏腑会慢慢衰退,非常容易会出现疲倦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睡觉不踏实,我们可以用党参、芡实、巴戟天、牛大力等等做成的药膳进行健脾补气、补肝肾,比如牛大力煮猪骨头汤,或者党参、芡实煮鸡汤,但是容易上火的人群,我们要注意煲这个汤的时候加一些沙参来养阴润燥,容易积食的人群可以加一些麦芽健脾消食,做到“补而不燥”“补而不滞”,这是我们的原则。

  谢谢你的提问。

  人民政协报记者

  近年来,中药饮品、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还有中药月饼等中药食品不断火出圈,请问专家这些产品是否适合所有人,大家在购买和食用时需要注意什么?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王宜

  您好,您所提的中药食品,不管它的形式是冰淇淋还是我们所说的面包等等,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它添加了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这种说法是非常通俗的,大家很直观的能够了解,从名字的命名可以很直观看出和中药材之间的关系。但在我们的专业范畴里,我们把它称之为药食同源,或者我们还把它称为食药同源的膳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物品名单》里,其实目前名单中所登下来的中药材才能够被批准为可以用于普通食品生产。所以在“药食同源”和“药食同理、药食同用”的理念下,寓意着具有中医特色的膳食体系,食疗、食养、药膳这一体系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降低医药费等方面都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食助药力,药助食威”的膳养理念,通过融合传统食养和食疗药膳,既传承了中医药文化,又推动了药食同源产业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药食同源产品的重要性将获得更广泛的认知。作为独具中医药特色的健康资源,膳养体系通过体质调理和疾病预防,为全民族提供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大食物观”的战略部署下,药食同源产品不仅关注好人民的健康,更是实现食物多元化的重要途径,这些产品既是宝贵的健康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它的特点,它的生产链,它的富含面非常广,它包含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产业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您的提问,我再谈一点关于药食同源膳品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第一,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106种药食两用物质的范围。

  第二,要重视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作用。

  第三,要掌握原料的特性,运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中医原则,充分发挥我们的调理价值。

  第四,坚持“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体现辨证施膳的独特性。

  谢谢。

  人民网记者

  我的问题是,不同地区食养药膳有什么差异?在食材的选用和烹调方式上该怎么选择?谢谢。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老祖宗最出名的一句话,由于南北气候和人群特质不同,养生的需求也不同,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夏季漫长而且高温多雨、闷热潮湿,许多广东朋友都知道,受此气候的影响,人体汗出得特别多,因此岭南地区“以汤养生”的理念融入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岭南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们在食材选择上,南方注重选择清热祛湿、健脾补气、养阴生津类的药材。例如,清热祛湿类的荷叶、赤小豆、冬瓜等,健脾补气的五指毛桃、山药、白术等,养阴清热的乌梅、百合、玉竹等等。广东人还喜欢用鸡蛋花、木棉花、布渣叶、火炭母等岭南的草药煮凉茶喝,祛暑祛湿,比如王老吉、廿四味、五花茶、癍痧等等耳熟能详的广式凉茶特别多。

  而在烹调方面,南方多采用煲汤、炖汤、清蒸的方式,追求原汁原味,口感上清润为主。比如竹蔗茅根马蹄水、冬瓜荷叶炖水鸭、粉葛赤小豆鲫鱼汤等等,都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夏季清热去暑的药膳。

  而在北方,由于气候较为寒冷,在食材的选用上以面食跟肉食,这些属性温,功效以补气温阳祛寒为主的食材,如羊肉、牛肉等温补制品可以很好的御寒。但是要注意,脾胃虚弱的人群,在肉食、面食太多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积食,或者积食化火,引起口腔溃疡等等不适,我们可以按以下方法去处理。如果肉食吃得特别多,导致积食,可以用山楂、乌梅、麦芽做成代茶饮。面食导致的积食,我们可以用麦芽、谷芽、陈皮等制作的代茶饮来健脾消食。此外,长期食用大量面食和肉类的人身体容易偏胖,适当控制饮食的同时,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等补气健脾祛湿的药材,搭配麦冬、麦芽、乌梅等消消食,这样帮助自己管理好体重。

  在烹饪方面,北方多采用炖、炸、烧等方法,口味比较重。在烹饪的时候往往经常搭配胡椒、花椒、八角等辛香调料驱寒,所以,这些辛辣的食品相对温燥,吃得太多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伤阴的表现,我们适当搭配一些酸菜、酸萝卜等等酸味的食材,既可以开胃消食,又可以养阴润燥,这样南北不同的地区就会适应了。

  谢谢你的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想请教一下,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哪些推荐的药膳配方和食用建议?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王宜

  谢谢你,一谈睡眠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和体力的重要生理过程,通过睡眠,疲劳的大脑细胞得到修复,这样使精力和体力都能够得到恢复。从生理的机制上看,睡眠是大脑皮质的一种广泛性的抑制过程,抑制过程中,主要是大脑细胞的疲劳、缺血和缺氧的状态。当大脑皮质因某些刺激因素使其兴奋状态下,其抑制过程就会受到干扰,从而导致失眠。在失眠的诸多因素中,精神神经的因素是最为常见的,包括过度的兴奋、紧张、忧虑、恐惧、神经衰弱等。此外,还有一些是某些疾病引起的不同的原因而导致的睡眠不适、睡眠障碍。

  在食疗调养方面,我们改善睡眠质量常用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的食物和药食两用物质,这类膳食通常被称为安神膳品,它主要适用于因心气虚、心血虚或心火旺盛导致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建议:

  一是保持饮食多样化,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二是适当增加具有补心安神功效的食材,常见百合、莲子、桂圆、大枣、小麦、核桃等。

  三是注意晚餐的节制,避免过饱或进食过晚的现象,睡前不宜进食或不要大量饮水,以防食物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和夜尿增多影响睡眠。

  推荐几款简单易行的食疗方:

  推荐第一款食疗方叫酸枣仁黄芪小米粥,主要的原料是酸枣仁、黄芪、小米,它与我们家庭所制作的小米粥最大的区别,是将酸枣仁和黄芪先煮汤汁,取其汤汁放入洗净的小米再煮粥,我们建议晚餐的时候食用,它用于心气虚型的健忘失眠。

  方子二是莲子瘦肉汤,主要用的是瘦猪肉和莲子肉,瘦猪肉可以切成片,也可以切成丁,与莲子肉一起共同的炖制,可以调味,调味后晚餐食用,它适合于常说的失眠伴有气短乏力的人群。

  第三个方子是胡桃肉黑芝麻粉,其实是我们常常讲的黑芝麻糊,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料就是胡桃肉,其次是黑芝麻。它的方法也很简单,将胡桃肉和黑芝麻炒熟之后,把它研碎,通过调味可以调制成甜味的,也可以调制成咸味的。在调味之后,我们建议每天吃一汤勺,它适用于心悸失眠症。

  谢谢您的提问。